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漯河市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漯河市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古为一渡津,元代澧河由此改道入沙河,因交汇处“二水洄环如海螺”名螺湾河渡;明初设螺湾河镇,明嘉靖年间改“螺”为“漯”,后简称漯河镇。清末,京汉铁路在此修建车站,取名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1948年设立县级漯河市。
地理实体概况
漯河古为一渡津,元代澧河由此改道入沙河,因交汇处“二水洄环如海螺”名螺湾河渡明初设螺湾河镇明嘉靖年间改“螺”为“漯”,后简称漯河镇。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商周时期,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漯河城市启于北魏、盛于明清,曾以商贸和水陆交通发达而享誉中原,在明朝永乐年间已是“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水旱码头”之称。清末,京汉铁路在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1948年设立县级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漯 luò)”字的第二读音。1986年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郾城县属漯河市管
漯河历史悠久,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乐器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召陵,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字学宗师”。建于隋开皇四年的小商桥被认定比公认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还要早20多年。
漯河是一个特色鲜明、享誉四方的食品名城。孕育了亚洲最大肉类加工基地-双汇全国知名方便面商之一南街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漯河以食品工业发展的卓著成效,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国首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