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区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中心城区,因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而得名,位于郑州市中心西南,东接管城区,西与中原区、荥阳市毗邻,南连新密市、新郑市,北邻金水区。截至2017年,二七区辖区总面积159平方公里,辖17个街道,常住人口80.15万人,城镇化率90.39%。
民国2年(1913)郑州废州设县,郑州称郑县,郑县下设城厢、人和、永康、仁亲、宣平、长乐、安定7个区,其中城厢区的一部分、永康区的大部分、人和区和仁亲区的一部分属二七区。民国23年(1934),郑县将7个区并为4个区,即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区下设联保制度。本区为第一区的第一部分(即西大街一部分)、第二区的大部分。民国30年(1941)撤销区建镇,郑州市改设14个乡、镇,旧城内及城附近设4镇,有维新镇、豫丰镇、长春镇、德化镇,城郊设10个乡,辖区为齐礼阎乡、长春镇、德化镇的大部分、豫丰镇的一部分,共19个公所。新中国成立前,郑州由4镇又变为3镇。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在德化镇、长春镇、豫丰镇的基础上,将国民党时期的19个保改为19条街,同年10月底郑州成立一、二、三区,辖区为第二区,并划5个管理区,区设立街公所。1947年7月撤销街公所,改为区公所,1951年9月撤销区公所,成立区人民政府。1952年辖杜岭街、西太康路、益民街、德化街、大同路5个街政府。为纪念“二七”大罢工,1955年将二区改为二七区。1958年将二七区改为七一人民公社。1959年变七一人民公社为二七区人民公社。1961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二七区人民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成立二七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二七区人民政府,辖9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农业乡(即陇海乡)。 二七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汉代民居邓公寨、明代周悼王陵等众多历史遗迹。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将中华文明探源向前推进了3-5万年;商代青釉瓷尊,把中国瓷器烧造史提前了1000多年;阎氏陶瓷、郑商瓷等瓷器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百年老街德化街的“商文化”精神传承至今;二七纪念塔成为河南省零公里点标志,郑州烈士陵园等留下了浓郁的红色文化。 二七区交通便利、通讯快捷。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大动脉在境内交汇,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区内有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站——郑州站。 2017年,二七区生产总值585.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352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0:17.3:82.7;固定资产投资446.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2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58元。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