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地处河南省中部偏西,平顶山市北部,属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接襄城县,西邻汝州市,南依平顶山市卫东区及宝丰县,北连禹州市。地理坐标:东经113°0′40″~113°24′50″,北纬33°48′0″~34°10′50″。东西长37.6公里,南北宽31.3公里,总面积737平方公里,人口63万,下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
周康王时期(公元前1004~公元前967)称“夹”,为成周(雒邑)畿内地。春秋名郏邑,先属郑,后属楚。战国初属晋,后归韩。秦置郏县,隶颍川郡。东汉建武六年(30),废郏县并入父城县。建安中(196~219)复置郏县,属汝城郡。西晋隶襄城郡。东晋十六国,先后隶前赵、后赵和东晋。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郏县为龙山县,隶顺阳郡。隋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县。开皇十八年(598),改汝南县为辅城县。大业四年(608),改辅城县为郏城县。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郏城县为黄渠镇,入梁县。元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郏县,隶汝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隶汝州直隶州。清代沿明制。民国初,先后属河陕汝道、豫西道、河洛道。民国16年(1927),改隶豫西行政区。民国21年(1932),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1944)5月,日军占领郏县。民国34年(1945)7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收复禹郏交界地区,在禹郏交界带置禹郏县,县治曹沟村,同年10月撤销。新中国成立初,先后属豫陕鄂边区第五专区、豫西区第五区。1949年3月,改隶许昌专区。1986年3月,改属平顶山市。
【矿产资源】郏县矿产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其特点是煤矿多、金属矿少,小矿多、大矿少,贫矿劣质矿多、富矿优质矿少,北部矿产多、南部矿产少。经勘测,境内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17种,总储量在37亿吨以上。其中储量较大的有原煤、石灰岩、陶土、石英沙岩、紫砂陶土等。煤是郏县的优势矿产,已查明煤矿产地13处,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为176559.21万吨,水泥灰岩10069.28万吨,建筑石料12000万吨。
【土地资源】郏县土壤有3个土类,6个亚类,16个土属,37个土种。主要有褐土、潮土、砂礓黑土等。全县土地总面积72579.7公顷。其中,耕地44355.52公顷,园地660.77公顷,林地1939.63公顷,牧草地6949.43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133.8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75.1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4121.78公顷;其他土地1243.64公顷。
【动植物资源】郏县位于华中动、植物区系与华北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动、植物种类较多,植物总计248科,1014属,2306种。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1.2%。用材树主要有杨、柳、椿、榆、槐、泡桐等;经济林主要有核桃、柿、桃、梨、苹果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烟叶、红薯、大豆、高粱、谷子、绿豆、花生、芝麻、瓜果、蔬菜等。境内野生动物资源陆栖脊椎动物184种,饲养动物主要有郏县红牛、猪、山羊、绵羊、寒羊、鸡、鸭、鹅、蜜蜂;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
郏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物产丰富。“一县、三地、四保、四乡”是郏县的特色元素和标签符号。“一县”:即千年古县。“三地”:即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中国唐钧基地、“山儿西”烟基地(常年烟叶种植面积7万亩以上)。“四保”:即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归焉之地——三苏墓和祠、全国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郏县文庙、全国保存较好的清代会馆——郏县山陕会馆、中原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红石古寨——临沣寨。“四乡”:即中国长寿之乡、书法之乡、红牛之乡、铁锅之乡。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郏县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郏县是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健康小城、全国应急综合示范县、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先进单位、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县、首批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先进县、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中原十大最具投资潜力县、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首批试点县、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