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区位于平顶山市区东部,是三个中心城区之一,国土面积102.6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34个社区、2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万。2017年,卫东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亿元,同比增长7.5%。近年来,相继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省文明城区等2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全区共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佤、畲、拉祜、水、土、锡伯、怒、俄罗斯等2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5881人。
卫东区是平顶山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城市区,历史上无独立建置。据考古和史书记载,夏,禹定九州,区境属豫州之域。商、周,区境属应侯国。春秋,楚灭应国置叶邑(今叶县叶邑镇),区境为叶邑所辖。春秋后期,魏于叶邑北部设昆阳邑(今叶县昆阳镇),区境属昆阳邑。秦统一后,于昆阳邑置昆阳县,区境大部分属昆阳县。两汉,昆阳县属颍川郡。三国,昆阳县属魏,隶颍川郡。西晋,昆阳县属颍川郡;泰始二年(266)颍川郡分立襄城郡之后,改属襄城郡。东晋,咸泰二年(336)撤襄城郡,昆阳县复归颍川郡。南北朝,北魏太和元年(477)设高阳县,区境属高阳县;北齐,废昆阳县、高阳县,设汝坟县,区境属汝坟县。唐贞观元年(627)废汝坟县,设叶县,区境大部分归属叶县。此后,历经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区境大部分隶属叶县未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平顶山煤田开发。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决定设立平顶山市,区境大部分划归平顶山市直接管辖。1969年2月21日,经河南省革委会批准,设立卫东区,为平顶山市管辖的2个城市区之一,辖优越路和先锋路2个街道。1970年2月29日,经河南省革委会批准,卫东区与新华区合并为中心区。1977年5月9日,河南省委决定恢复卫东区,设优越路、五一路、牛马庄(后更名马庄)、先锋路(后更名东环路)、东工人镇共5个街道。1978年,新设程平路(后更名光华路)街道。1980年,分设建设路街道。1987年11月,分设东安路街道。1993年9月,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卫东区马庄街道划归郊区(后更名湛河区),郊区东高皇乡划入卫东区。2001年12月,增设鸿鹰街道和皇台街道。2003年10月,增设北环路街道。2011年3月,撤销东高皇乡并在原辖行政区域设立东高皇街道。2011年8月,从东高皇街道管辖区域分设蒲城街道。2013年6月,卫东区皇台街道(申楼村除外)和蒲城街道任庄村划归平顶山高新区管辖。2013年9月,成立申楼街道。
2016年末,辖五一路、优越路、建设路、东安路、东环路、东工人镇、光华路、鸿鹰、北环路、东高皇、蒲城、申楼12个街道,34个社区、24个村
地貌:卫东区地处外方山余脉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域呈不规则直角三角图形。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缓坡平原。北部自西向东有落凫山、铧角山、平顶山、张寨山、马棚山、焦赞山等低山丘陵。平顶山位于市区北部4公里,海拔427米。山顶平而无峰,故称平顶山。平顶山市因此而得名。南部沿湛河以北,地势平坦低洼。境内落凫山最高点海拔493.7米,东南部蒲城村一带最低处海拔75.8米。 区境南部及东南部为山前缓坡平原,海拔在75.8—85.5米之间,地势平坦,地面平均坡降1.5%。东南部从蒲城村到任寨村、门楼张村一带,系由沙河滚动沉积而成的沙河冲积平原。南部从大营村到皇台徐村、辛南村为山前平原,地面物质由淤泥质、亚黏土组成。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盛产粮食、蔬菜,并储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气候:区境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气温逐月递增,由寒转暖,升温快,日差大,多风沙,少雨水,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温偏高,降水集中,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51%,易出现大风、雷电、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秋季由温趋凉,温度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大,天气多晴好;冬季空气干冷,雨雪稀少,全季降水量只占年降水量的4.8%,盛刮西北风。年内平均气温15℃,1月平均气温1.2℃,极端最低气温为-14℃;7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为42.4℃。无霜期年平均22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1小时,年总辐射为113.774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726.3毫米;极端年(1964)最大雨量为1323.6毫米,极端年(1966)最少降雨量为373.9毫米。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8月,7月降雨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