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卫辉市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新乡市  卫辉市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卫辉市位于黄河北部、太行东麓、卫水之滨,是牧野大战发生地、姜太公故里、中国财神文化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市、中国优秀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城市、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平安建设先进市。
  殷商 时期为畿内牧野地,西汉高祖二年设置汲县,先后为郡治(汲郡)、州治(卫州)、路治(卫辉路)、府治(卫辉府)和道治(豫北道、河北道),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辖7镇6乡共13个乡镇、342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15个居委会,总人口50万。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居新乡八县(市、区)之首。
  以苍峪山、跑马岭、灵泉峡等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和以比干庙、望京楼、香泉寺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比干庙、跑马岭休闲生态园、龙卧岩分别为国家AAAA级、AAA级、AAA级旅游景区。共有比干庙、望京楼、姜太公故里、孔子击磬处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古迹114处。
  卫辉市,殷商时为畿内牧野地。周武王灭纣,封邶、鄘、卫三国,此地属鄘。成王平武庚叛乱后,邶、鄘并于卫,此地属卫。
  春秋时期,卫遭狄侵,戴公东渡,此地更属于晋。战国时期,属魏,始有汲邑之称。秦初属河东郡东境,后属秦河内郡。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始置汲县,属河内郡。十一年(公元前196),封公上不害于汲,称终侯(即汲绍侯),国名汲。东汉顺帝年间(126至144),县令崔瑗筑县城于汲城村。
  三国时期,属曹魏朝歌郡。西晋泰始二年(266),设汲郡,郡治汲城。辖汲县、朝歌、共县、获嘉。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迁郡治于枋头(今浚县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复迁汲县。东魏兴和二年(540)夏,西魏行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元庆率户归属东魏,侨置义州于陈城(今城区城关),辖伍城郡、伍城县等7郡19县。北齐废义州存伍城郡。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废汲郡、伍城郡,置卫州,州治朝歌,改汲县为伍城县,属卫州,县治设陈城,原汲城县治废。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改伍城县为汲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卫州为汲郡,郡治卫县(今浚县卫贤),汲县属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义州,州治汲县。武德四年(621)废义州,汲县改属卫州,州治卫县。贞观元年(627),州治移汲。辖汲县、卫县、共城、新乡、黎阳五县。
  五代属卫州,州治汲县。
  宋属卫州,州治除先后短时间迁共城和胙城外,其余时间均在汲县。
  金属卫州河平军,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86至1188)州治曾迁共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迁胙城。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0),属卫辉路总管府,路治汲县。领录事司、辉州、淇州。辖汲县、新乡、获嘉、胙城四县。
  明、清属卫辉府,府治汲县。先后辖汲县、胙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封丘、考城11县。
  民国2年(1913),废府设道,属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县。民国3年豫北道改称河北道。辖汲县、武陟、安阳、汤阴、临漳、林县、内黄、武安、涉县、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封丘、沁阳、济源、原武、修武、孟县、温县、阳武24县。
  民国16年(1927)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汲县直属河南省。
  民国22年(1933)2月,河南省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汲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0年(1941)末,河南省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汲县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3年(1944)9月,又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直至县城解放。
  1943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北部山区柳树岭村成立,属太行行署第七专员公署领导(以下简称太行专署)。
  1944年12月,汲县抗日民主政府与淇县抗日民主政府合并,成立汲淇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仍属太行七专署。政府机关先后驻正面、狮豹头、小店河、塔岗等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汲淇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汲淇联合县民主政府。10月改属太行五专署。
  1946年6月,汲淇联合县民主政府改属太行三专署。
  1947年3月,撤销汲淇联合县,成立汲县民主政府,属太行五专署。
  1948年11月7日,县城解放,县政府机关迁驻县城。划城区和城郊部分村庄成立卫辉市,与汲县同属太行五专署。
  1949年2月,撤销卫辉市,其辖区复归汲县,汲县改属太行四专署。5月,汲县改属太行区新乡专署。8月,平原省建立,汲县属平原省新乡专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署。
  1983年9月1日,改属河南省新乡市。
  1988年10月,撤销汲县,建立卫辉市,属河南省直辖,由新乡市代管。
  卫辉(2014年)辖13个乡镇、342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总人口49万。各乡镇分别是:唐庄镇、汲水镇、孙杏村镇、后河镇、李源屯镇、上乐村镇、太公镇、城郊乡、柳庄乡、顿坊店乡、庞寨乡、安都乡、狮豹头乡。
  卫辉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新乡市东北部。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太行,南临黄河,卫辉市位于东经113°51'至114°19',北纬35°19'至35°42'之间。
  卫辉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长约43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总面积868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为258、158、4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600公顷。
  卫辉市属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8℃,年均日照时数2446.9小时,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无霜期209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步,寒暑适中。
  卫辉市有四条大中型河流和四座中小型水库。水面面积5900亩,其中市区古老的护城河、人工湖水面面积近1000亩,居豫北之首,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誉。
  卫辉市2014年已探明水泥灰岩储量5.3亿吨、煤储量2.7亿吨、白云岩储量1亿吨。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