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延津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新乡市  延津县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延津,隶属河南省新乡市,地处豫北平原、中原城市群核心腹地,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的北郊、扼守全国百强城市新乡的东大门,总面积886平方公里,辖4镇6乡3个办事处、345个行政村(居委会),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人口51万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园林县城、河南省卫生县城。
       延津,历史人文辉映。延津有史记载三千多年,秦时为酸枣县,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黄河渡口改称延津县延续至今。因为黄河古渡口,延津成为商贾集散地和兵家必争地,让延津人民饱受风沙、盐碱、决堤、战乱的苦难,但延津人民“遇千灾而不徙,历万劫而不泯”,也因此形成了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黄河渡口文化。延津曾是三国时期官渡之战袁绍屯兵之地,关羽斩颜良即在延津境内;现存的春秋战国时期沙门遗址、唐代广唐寺白马塔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大平调”、“二夹弦”、“开明大鼓”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关镇、司寨乡是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延津还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的故乡,《1942》、《为了一句话》、《一句顶一万句》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无论是发生地还是取材均来自于延津,依托刘震云作品集和黄河故道文化,正在筹建震云文化园。延津人文资源丰厚,民风淳朴善良,曾连续六年蝉联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获河南省平安建设最高奖“中原平安杯”,凝聚了强大发展正能量。
        延津,区位交通优越。以延津为中心,两纵(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两横(连霍高速、长济高速)、两铁(京广高铁、郑济高铁)、六条高速公路环绕县境或穿境而过,尤其是正在修建的新107国道、安罗高速横贯县域南北,是河南省公路网密度最大、交通最便利的县之一。距新乡高铁站15分钟车程,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个小时车程,郑延融合、新延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
        延津,农业资源丰厚。延津是“中国第一麦”的故乡,曾一举创下六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注册原粮商标、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麦、第一家创立小麦中介服务组织、第一家制定地方生产标准、第一家实现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第一家实现小麦期货经营)。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延津小麦品质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加拿大小麦和美国小麦,其中优质强筋小麦50万亩,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牌创建示范区”,以“延津小麦”为主的“新乡小麦”品牌价值97亿元,荣登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小麦全产业链产销衔接试点县”、“国家优势制种基地县”,被农业厅评为“全省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延津小麦”同时还与“延津菠菜”一起被国家工商总局审批为“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素有“花生之乡”美称。“贡参”牌胡萝卜、药黑豆被农业部确认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延津,特色产业鲜明。已经形成以速冻营养食品、休闲健康食品、白酒饮品体验为发展方向的食品加工和以环保装备制造及技术研发服务、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新能源电池电子元器件、绿色有机肥料和生物制药为发展方向的节能环保两大主导产业。
        延津,品牌优势明显。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34件。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