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长垣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新乡市  长垣县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长垣属河南省直管县,位于豫东北地区,居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菏泽等城市群中心,与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隔黄河相望,县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人口88万,辖11镇2乡5个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596个建制村,2个居委会。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8.6亿元,增长7.4%。享有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第一个厨师之乡和中华美食名城等美誉,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以及省级生态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文化先进县。2017年,成功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唯一县级城市入选全国“城市双修”试点,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侯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侯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侯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侯国废。三国时属魏,隶衮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衮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治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清属直录省大名罕,民国18年改隶水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2011年6月被确定为河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2014年1月正式省直管。
长垣属河南省直管县,位于豫东北地区,位于东经114°29'—114°59'、北纬34°59'—35°23',居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菏泽等城市群中心,与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隔黄河相望,县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103.35万亩,基本农田89.13万亩。

长垣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温、日照、降水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气候特点是春季风多雨少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秋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寒冷雨雪少。土层深厚,土质较好,农用价值较高,矿产资源相对贫乏。
  长垣县为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无山,地势平坦低洼,海拔57-69米之间,黄河大堤连接太行堤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全境,将全县自然分为两部分:堤东为黄河滩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堤西黄河冲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少有缓坡。

长垣县属于黄河流域,流域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除生产堤以东109平方公里为黄河干流控制,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10.4%,其余分属天然文岩渠和金堤河两大水系。临黄堤以东、生产堤以西为天然文岩渠水系,控制流域面积2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23.6%;临黄大堤以西为金堤河水系,控制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66%,处水系最上游。目前,全县现有确权县管河道58条,总长539.41公里。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