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龙安区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安阳市  龙安区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龙安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南部,东经114°14′29″~114°20′47″,北纬36°01′49″~36°05′07″。面积367平方公里,现下辖2乡3镇6个街道,总人口32万。2017年生产总值87亿元。龙安区地处太行山余脉丘陵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势西高东低。
  龙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紧邻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穿境而过,南北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铁,东西有南林高速和晋冀鲁豫铁路。
  龙安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抬阁、二鬼摔跤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列入文物名录338处。拥有灵泉寺、长春观、九龙山、南海泉等自然人文景观。
  先后荣获全国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区)”、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近20项。连续四年被评为安阳市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工业振兴工程先进区等。
历史沿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曾对位于善应镇小南海的原始人洞穴遗址进行发掘。该洞穴遗址位于小南海西南的北楼顶山山腰上,坐西朝东,洞口约3米多宽。小南海原始人洞穴发掘证实,早在25000年前至约13000年前,先民就在此生活,其文化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它填补了考古研究上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缺环,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将此称为“小南海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1949年2月4日,在中共太行行署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成立。5月6日安阳城解放后,安阳市党、政、军机关入城办公,是安阳市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区,龙安区前身隶属第四区。1954年改郊区,后有零星调整,1973年2月,郊区辖区稳定。
  2002年前,原郊区面积207.1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人。辖5个乡:东郊乡、北郊乡、西郊乡、东风乡、龙泉乡,145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市区航空路。
  2002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3号)批复同意调整安阳市部分行政区域,撤销安阳市铁西区、郊区,设立安阳市殷都区、龙安区。2003年安阳市区划调整时,在原郊区基础上新组建龙安区。2003年2月25日,龙安区政府正式挂牌成立。区政府2010年8月迁至东风乡梅东路南段。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安区辖6个街道、1个镇、2个乡:龙泉镇;马投涧乡、东风乡;文昌大道街道、文明大街道、太行小区街道、中州路街道、田村街道、彰武街道。共有13个居委会,130个行政村。
  2013年,马投涧乡撤乡设镇。调整后,龙安区辖1个乡、2个镇、6个街道。
  2016年末,龙安区辖1个乡、2个镇、6个街道,共有19个居委会,131个行政村。
  2016年11月,安阳市调整部分区域管理范围和管理体制:龙安区代管安阳县善应镇、马家乡。2017年11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豫民政批〔2017〕16号),善应镇和马家乡整建制划归龙安区管辖。龙安区辖2个乡、3个镇、6个街道,共有21个社区,175个行政村。
  区委、区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时提出来了“四大战略,三个翻番”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物流活区、生态名区、人才兴区四大战略,到2010年,努力实现生产总值、农民人均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4年翻一番,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龙安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城区。
  龙安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4′29″~114°20′47″,北纬36°01′49″~36°05′07″。临近京广铁路、京珠高铁、南林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南距省会郑州187公里,交通便利。
  龙安区辖区西部为低山,西南部是丘陵区,其余为冲积、洪积平原,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最高点在马家乡虎头寨西南,岭头村西北马鞍山处,海拔607米;最低点在田村街道处,海拔高度约70米。龙安区地貌可分为三大类区:山地、丘陵、平原。
  龙安区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历年平均气温为13.5℃,最暖年为14.7℃(1998年),最冷年为12.4℃(1986年)。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42.6~568.1毫米。
  龙安区西部低山丘陵区为受水泄水区,接受大气降水,并转补地下。低山丘陵区以东,除接受降水外,还有地下水出露,涌出量稳定,形成多条河流,与地下潜水互补,供水量较有保证。东部平原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水量充分,为富水区。
  龙安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洹河、洪水河、金线河等,均属海河流域。洹河全长162公里,总体自西向东流经马家乡进入市区,流经马家乡一带形成赵河生态风景区。洪水河发源于马投涧镇张家村,流经龙安区黄张村、赵张村、宗村至市开发区三里屯又入汪流屯注入卫河,全长32公里。金线河是洹河主要支流之一,源于鹤壁市龙宫村,流经龙泉镇东平村、龙泉村、孟家庄村、平棘村至殷都区洪岩村、曲沟村、东夏寒村注入洹河。小南海水库位于安阳城西南35公里处洹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850平方公里,库容量888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718万立方米。彰武水库位于小南海水库下游10公里处南彰武村与北彰武村间洹水干流上。控制面积120平方公里,总库容706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03万立方米。是一座供安钢、电厂用水及农业引蓄灌溉,兼营发电的中型水库。龙泉水库位于龙泉镇西南1公里处的金线河中游,属小型一类水库,库域面积32平方公里,库容332万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工程在安阳市境内全长66公里,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工程龙安区段,全长18.44公里。
  龙安区属北暖温带气候,光照充足,降水适中,适合多种植物生长,植物资源丰富,多是温带阔叶落叶树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花卉200余种、常见的植物有毛白杨、大关杨、美杨、椿树、楝树、刺槐、国槐、法桐、桑树、皂角树、小叶柏、栾树、垂槐、紫穗槐、山茶花、杜鹃花、令箭荷花等。辖区丘陵区域适宜中草药生长的植物酸枣、山楂、茜草、葛根、板蓝根、银杏、银柴胡等15余种。
  龙安区辖区内野生动物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猫头鹰,爬行类动物有乌龟、鳖、青草蛇、黄草蛇、五步蛇、七寸蛇、蜥蜴、壁虎共18种。鸟类有喜鹊、棕尾燕、野鸭、灰鹳等19种。昆虫类动物有草青蛉、金小蜂等30余种。
  龙安区矿产资源丰富,辖区西部烟煤、无烟煤储藏量可观,且煤质优良,属低磷、低硫、高发热量的工业用煤和民用煤。其他矿产石英砂岩、水泥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霞石正长岩、石膏矿、钠长石矿、白云岩、矿泉水也有适量各分部。
  龙安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54人,占全区人口的1.6‰,其中农业人口59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13%,城镇人口395人,占87%;辖区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彝族、土家族、壮族、苗族、仡佬族、侗族、朝鲜族、哈尼族、布依族、门巴族、锡伯族、白族、布朗族、藏族、俄罗斯族、佤族、瑶族、达斡尔族、羌族等22个少数民族。
  截止2017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教育学校89所,义务教育28798人,在职教职工1659人。小学79所,在校生22174人;初中10所,在校生6624人。幼儿园12所,学前教育1000人。2017年11月,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
  2017年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29家,其中乡镇卫生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中心)1家。
  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8个,其中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个,社区(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5个。
  龙安区列入文物名录338处,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其他文物311处。龙安区不但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也有丰富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传统村落和古民居建筑,是龙安区旅游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灵泉寺石窟(1996年11月第四批)、小南海石窟(2001年6月第五批)、兴阳禅寺塔(2013年3月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小南海洞穴遗址(1963年6月第一批)、楼上坡瓷窑遗址(1963年6月第一批)、彰善桥(2006年6月第四批)、孙氏旧宅(2006年6月第四批)、白龙庙(2008年6月第五批)、马投涧玉皇庙(2016年6月第七批)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万金渠渠首碑、朝元洞(2014年4月第三批)、西高平扈安民宅院(2014年4月第三批)。
  秧歌、背阁、抬阁、高跷、旱船、二鬼摔跤、剪纸等品种繁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