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内黄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安阳市  内黄县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内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县域面积1161平方公里,辖10镇7乡1个街道办事处,53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85.2万人。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4500年前,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黄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商鞅、东晋十六国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唐代大诗人沈佺期故里,是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三杨庄汉代遗址是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内黄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民画享誉海内外,被外交部指定为外事礼品。
夏代,内黄一带隶冀州之域,为观扈国所属。
商代仍隶冀州。并有百余年成为商都之域。
周初属卫国。春秋分属卫、晋。战国属魏。
秦属魏郡。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始置内黄县,又在县北分置繁阳县,并隶魏郡。
三国隶魏。
晋隶司州魏郡。
北魏永平初,内黄、繁阳俱废,并入临漳,隶司州魏尹。
北周在县西北置洹水县(治所在故魏县西南30里),宋废。
隋开皇五年(585年)在县南置临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内黄县,隶相州;十六年复置繁阳县。隋大业初,内黄、繁阳又废,地隶汲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内黄、繁阳。改隶黎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繁阳入内黄。贞观十四年(640年),废临河入澶州。贞观十七年废黎州,内黄复隶相州。唐天三年(906年)改隶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后梁,隶魏州。后唐改魏州为兴唐府,后晋改曰广晋,后汉后周曰大名,本县属之。
宋隶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隶河北西路滑州。
元隶燕南河北道大名路滑州。
明洪武初,改隶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永乐初,直隶京师。
清初属直隶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为方便卫河漕运,改隶河南省彰德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内黄县人民政权先后隶属冀鲁豫边区第一、五、六、八专署。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建立,冀鲁豫边区行署撤销,内黄隶属平原省濮阳专署。
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内黄改属河南省濮阳专署。
1954年9月10日,濮阳专署并入安阳专署,内黄随属安阳专署。
1958年4月8日,安阳专署并入新乡专署,内黄随属新乡专署。
1961年12月,新乡、安阳两专署分治,内黄仍归安阳专署。
1983年9月,安阳专署撤销,濮阳市成立,实行市带县,内黄隶属濮阳市。
1986年3月,改隶安阳市至今。
内黄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内黄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第四系黄土普遍覆盖,基岩未曾出露,境内地层发育不全。地层由下而上分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二叠纪、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
      
    内黄县属黄河冲积平原,亦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全县总面积 1161平方公里,全部是平原,地形平坦,起伏较小,海拔高度一般在50-70米。地势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平均坡降1/5000-1/6000。
      
    内黄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盛吹偏北风,夏季盛吹偏南风,春秋两季属过渡性季节。四季分明,春季(3-5月)干旱少雨,冷暖多变风沙多;夏季(6-8月)炎热,雨量集中;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88.8小时。年平均气温13.7,气温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冬季最冷、夏季最热,最冷月1月平均-1.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年平均地面温度15.9。1月最低平均-1.6;7月最高平均30.9。年平均降水量596.7毫米,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平均值180毫米。月降水最小是12月份,平均4.1毫米。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28日,终霜日期为4月2日。   
    水资源
    内黄县主要过境河主要有四条:分别是卫河、安阳河、汤河、硝河,年平均降水量为596.2毫米,平水年(50%)地面水径流量为1031万立方米,偏枯年(75%)径流量为819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 11.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6 .69 m3/人,不足全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1/7。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56亿m3,其中地表水0.18亿m3,地下水 0.38亿m3 (其中包括苦咸水0.47亿m3,苦咸水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30%),平均超采率达80%。
  
    内黄受黄河、卫河、漳河多次决口的影响,成土母质分为冲积物母质、风积物母质两大类。全县土壤面积145.7万亩,分为潮土类、风沙土2个大类,其中潮土类120.3万亩,占土壤面积的82.57%;风沙土类25.4万亩,占土壤面积的17.43%。
      
 
内黄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内黄县位于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四个省会城市200公里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中原经济区衔接融合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地带,处于京港澳、大广、范辉、南林四条高速构筑的字大框架中心。近年来,建设了城乡主干道和产业集聚区道路491公里,南北快速通道南段、省道S303、国道G341、国道G230等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完成,郑济高铁内黄段、安内快速通道、省道S302改造工程、省道S224内黄段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汤濮铁路、晋豫鲁铁路通道穿越县境,构建了区域闭合、四通八达的网格化大交通体系。
内黄物产丰裕,生态优良。全县拥有30万亩红枣、60万亩蔬菜、30万亩花生、16万亩小杂果,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尖椒之乡、中国蔬菜之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蔬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全县成片造林30余万亩,四旁植树2000多万株,活立木蓄积量317万立方米,林网控制率达到97%,林木覆盖率达到37%,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投资5亿元,建成了占地500亩的农业科技博览园,依托信息化技术、生物技术、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和新型农业装备等高端技术,利用水肥一体化、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年育苗可达5亿株。
内黄经济繁荣,活力无限。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奋斗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大力实施稳一产、增二产、扩三产主战略,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活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形成了温棚高效农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培育了金星啤酒、星河油脂、乐比乐饮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三平台一基地的安全产业链条。工业经济形成了新型陶瓷、新能源电动车、康复设备等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区先后荣获河南省十快”“十先”“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全市两快”“一先产业集聚区。陶瓷产业蓬勃发展,规划建设了12平方公里的陶瓷专业园区,全省重点打造的百亿级陶瓷产业集群,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家省级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原陶瓷产业基地。新区建设步入快车道,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居安阳市前列。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