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区划 |  理论研究 |  工作动态 |  地名文化 |  地名查询 |  地理标志产品 
学会简介
    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是由从事行政区划、地名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地名爱好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团体;是经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登记,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南省民政厅。主要业务范围: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行政区划变更及地名命名更名进行论证、风险评估;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
地名查询  

 
位置: 地名查询 返回
标准地名 汉字  方城县
罗马字母拼写  
使用时间
简称 别名 曾用名
所在(跨)行政区  南阳市  方城县  
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
地理实体概况

  方城县北临平顶山煤海,西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鸭河口火电厂,处于华中电网中部;中国第一条1000千伏特坑压开关站建成投用;风力发电风机高耸,蔚为壮观;西气东输工程贯穿全境。水资源丰富。全县拥有河流70余条,水资源总量11.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190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

    方城县辖11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个办事处:凤瑞办事处、释之办事处、独树镇、博望镇、拐河镇、小史店镇、赵河镇、广阳镇、券桥镇、杨集乡、二郎庙镇、古庄店乡、杨楼镇、清河镇、柳河乡、四里店镇、袁店回族乡。

   方城县境域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1公里,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准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准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五条分界线上,方城垭口是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在相接处因盆缘山地凹陷所形成的独特缺口,自东北向南逐渐敞开,成为全国著名的九大隘口之一。因此,素有“五界一口”之称。方城自古为北通中原,南控荆湘,东出齐鲁,西连“三秦”的战略要地,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从方城垭口顺流而过,形成“一渠清水向北流”的壮丽景观。
    境内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现已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县域内人类活动至少在7000年以上。方城夏商时属豫州。夏商分封有缯国(姒姓);西周分属缯(姬姓)、申(姜姓);春秋战国属楚;秦置阳城县,属南阳郡;西汉为堵阳县,属荆州南阳郡;三国、西晋因之;北魏首置方城县,属襄阳郡;隋唐宋仍为方城县,属唐州;金置裕州,属南京路;元明清仍为裕州,属南阳府;民国时恢复为方城县,属汝阳道,后直隶河南省;建国后一直称方城县。方城之名,最早见于《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7年)“召陵之盟”中楚国大夫屈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这句著名的战争策论。境内的楚长城始修于春秋战国时期,修筑在方城县北部的伏牛山上,为中国最早的长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为方城楚长城题词“天下第一古长城”。这一段伏牛山当时叫“方城山”,楚长城设的关门,叫方城塞,简称“方城”。西汉《淮南子》记载的天下九塞,将“方城”列入天下九塞之一。古缯国时就曾在此设置缯关。

    是丝绸之路源头、古缯国遗址、中华曾氏祖根地、法圣张释之故里、使圣张骞封侯地和巨石文化岩书岩画之乡。全县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0处。其中,主要有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遗址、丝绸之路源头地标—-佛沟摩崖造像、汉光武帝刘秀饮马处的扳倒井遗址、中国夏路上保存比较完好的古驿站——接官厅、三国诸葛亮火烧博望坡遗址、“北宋的南水北调工程”——襄汉漕渠遗址、汉代湖阳公主修行的千年道观炼真宫、号称北武当的道教胜地黄石山、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的大乘山普严寺等。在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楚长城遗址、八里桥(古缯国)遗址、佛沟摩崖造像已列入国保单位。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孕育出的张释之、韩暨、吴阿衡、杜凤瑞等历代名人和封侯博望的张骞,辉耀中国历史的天空。
自然景观众多。有国家AAAA级景区七十二潭景区、国家AA级景区望花湖风景区、国家AA级景区大乘山省级森林公园、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景点景观。能源供应充沛。这里北临平顶山煤海,西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鸭河口火电厂,处于华中电网中部;中国第一条1000千伏特坑压开关站建成投用;风力发电风机高耸,蔚为壮观;西气东输工程贯穿全境。水资源丰富。全县拥有河流70余条,水资源总量11.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190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农业优势明显。全县粮食总产连续五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95万亩。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居全国前列;“方娇”牌小辣椒成为国家优质产品,面积达到35万亩,被评为全国辣椒生产十强县;“裕丹神”牌裕丹参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博望坡”牌黄金梨、八味丹参茶荣获第八届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博望坡”黄金梨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供应产品。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发现矿种29个120余处,探明储量的有10余种,其中,金红石预计储量为5000万吨,为世界级特大型矿床,居全国之首;白云岩、滑石储量居全国前列,萤石储量居全省之冠,均为全国大型矿床。方城特产黄石砚始创于汉,盛行于唐宋,为全国五大名砚之一,曾获全国名砚展览评比石质、工艺双项金奖。其砚石产于方城县独树镇境内的黄石山,具有“石质如玉,其声如馨,其色多彩,发墨如脂”的特点,北宋书画家米芾在《砚史》中论及26种砚石,此石名列第二;北宋另一位书法家黄庭坚对黄石砚爱不释手,并亲登黄石山,写下了“乃知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的著名诗句;已故中国书法家名誉主席启功曾亲笔题写“中国黄石砚”品牌墨宝。美食风味独特。方城有博望锅盔、方城烩面、花生粉浆面等品种繁多的风味小吃,特别是方城烩面闻名全国。其味鲜美醇厚,回味绵长,物美价廉,成为老少皆宜的风味面食,深得人民群众和南来北往客商的赞誉,有“好饭吃遍,不如方城烩面”之称。

 

备注 1
山东区划地名网 山西区划地名网 四川区划地名网 河北区划地名网 陕西区划地名网 湖北区划地名网
辽宁区划地名网 南京区划地名网 杭州区划地名网 湖南区划地名网 河南区划地名网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