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境内无山,百里平川,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县,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街道,272个行政村和社区,83万人,107万亩耕地。新野历史文化悠久,西汉初年建县,是光武中兴的策源地和蜀汉政权的发祥地,因“三请诸葛”、“火烧新野”等典故而闻名。
近年来,新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强力实施“两轮两翼”战略,强化“田园新野”发展理念,突出产业转型、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四个重点,聚焦突破,攻坚克难,奋力打造活力新野、田园新野、幸福新野,先后获得中国棉纺织名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县、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县等荣誉。
新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新野地处郑州、西安、武汉三大都市圈的地理核心,300公里范围内可对接20多个大中城市;距南阳、襄阳机场各60公里,是承襄入宛的重要门户和南阳建设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即将通车的郑万高铁穿境而过,从县城至郑万高铁邓州东站全长13.8公里的高铁连线正在快速推进,二广高速、三条省道在境内交汇。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将新野推向区域合作的中心,成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新野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明晰、基础较好,培育壮大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电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以上市企业新纺公司、华星公司为龙头,以鹏升公司、罗蒙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带动形成了98家企业为群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全县纱锭达200万锭,织机3000余台,年产纱线30余万吨,坯布2.2亿米,吸纳就业4.5万余人,棉纺织产业规模位居全省首位,被中纺联合会评为“中国棉纺织名城”,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培育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其中,新纺公司是全国大型纺织骨干企业,是南阳首家上市企业和河南首家棉纺织上市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与东华大学合作共建了俞建勇院士工作站,拥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性纺织品),经济效益连年位居全国棉纺织行业前列和全省同行业第一位,2017年入围“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前5强企业”。华星公司拥有纱锭25万锭、织机500台,是全省最大的民营棉纺织企业,2018年4月在新三板上市。罗蒙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衬衫、西裤、大衣等1000万件的生产规模,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服装生产基地。依托肉牛、蔬菜、花生等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了科尔沁牛业公司、可喜食品公司、同星粮油公司等35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为抓手,形成了鼎泰电子、旭润光电等20家企业为群体的光电电子产业集群。其中,鼎泰电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路板微钻针),自主研发了工业机器人,正与日本工程院院士王硕玉合作研发养老机器人。
新野开放招商载体齐全。拥有省批15.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1.36平方公里的商务中心区和6.2平方公里的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三区”既是新野一二三产业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新野县产业集聚区是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近年来,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配套了园区道路、供水、供电、公租房、学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了质量检测中心、职教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城互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商务中心区围绕提速增效发展,着力抓好业态规划,坚持大企业入驻、大项目带动,调整优化现有经营业态,聚焦各类商业要素,营造核心商业氛围,实现了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互促共进。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以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为龙头,联通农、牧、工、商四大业态,形成了“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培育的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试点之一,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拥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皮南牛肉制品)。
新野资源丰富。新野是南水北调受水区,境内八水竞流,水资源充沛;拥有110KV、220KV、500KV输变电站等电力设施,电力供应充足。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拥有大量轻工业熟练工人和纺织、光电、食品加工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丰富,为开展对外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新野在东莞、北京、上海、郑州等地设立在外创业人员党组织和家乡发展促进会,搭建了“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