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位于豫东黄淮平原,辖20个乡镇(场),465个行政村,总人口12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1万人;总面积133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5万亩,人均1.13亩;是全国粮棉油生产百强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养殖调出大县、绿色农业示范县、科技进步先进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长寿之乡。
地理环境 地处北纬33000′—34000′,东经114038′—115004′,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40.6公里;境域系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日照2354.6小时,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714.2毫米,无霜期261天。
水陆交通 陆路有106、311两条国道,周商公路(S206)、漯双公路(S329)两条省道,南洛、大广、周商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通过并开口(2处),铁路有许郸、淮周两条地方铁路在县城交汇;水路有沙颖河航运(郑阜口港)直达淮河、长江。18个乡镇都有公路相通,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县城西距京广线90公里,东距京九线和北距陇海线各100公里,距新郑机场180公里,距省会郑州240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周口25公里。
历史沿革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历史上曾三次建国(陈国、楚国、淮阳国)、五次建都(太昊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陈国、楚国、淮阳国),历史长达6500年,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约公元前40世纪,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约公元前30世纪,炎帝神农氏都于此,易名为陈;约公元前25世纪,建宛丘城(据考证为今平粮台古城址);西周初,周武王封舜后妫满(陈胡公)于陈,建陈国,筑陈城;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国迁都于陈,复筑陈城(今陈楚故城);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灭楚,置陈县;公元前209年,秦末陈胜农民起义军据陈称王,号“张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以陈在淮水之北地处要冲改陈为淮阳,建淮阳国封子友为淮阳王;公元596年,隋置陈州,改陈县为宛丘县;公元1119年,宋升陈州为淮宁府;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改淮宁为淮阳县;1947年3月建中共淮阳地委、淮阳专员公署;1965年国务院增设周口地区(2000年周口撤地设市),淮阳归属之至今。
民族风情 共有回、满、壮等少数民族21个,总人口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2%。其中回族2万多人,分布在城关回族镇、白楼镇、新站镇、刘振屯乡、大连乡等14个乡镇、39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现有24座清真寺,每年一次开斋节。
文化旅游 史载名胜古迹有55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太昊伏羲陵、平粮台宛丘古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据统计,淮阳现有三级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186个,可分为7个主类、16个亚类、42个基本类型。2007年,太昊陵祭奠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占地875亩的太昊陵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水域面积16843亩的龙湖被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朝祖会被世界吉尼斯记录确定为“全球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县城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寻根朝祖旅游线”、“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必至景点之一,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卫生城、园林城”、“国家级文明城”,被周口市政府定为“周(口)淮(阳)鹿(邑)”旅游热线中心。2008年,淮阳县还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被定为全省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2009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10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小城”、“中国魅力小城”、“大陆十大赏荷城市”;2011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中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2012年3月被评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中国长寿之乡”。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39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文化旅游综合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16%。
农业生产 现有耕地145.5万亩,人均耕地1.13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4亿斤。其中,夏粮(冬小麦)面积113.8万亩,总产11.4亿斤,单产500.1公斤,2008-2011年连续四年实现夏粮单产超千斤;粮食总产实现了七连增。现已初步建成100多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花生、芝麻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6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5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
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即:河南陈州华英禽业有限公司、淮阳县辉华面业有限公司,淮阳县申龙纺织有限公司,淮阳县金农实业有限公司;市级14家,即:淮阳县浩源牧业有限公司、淮阳县富源福利面粉厂、淮阳县乾元牧工商有限公司,淮阳县利源奶业有限公司、淮阳县尚华牧业有限公司、河南省银丰塑料有限公司、淮阳县神农五谷酒业有限公司、淮阳县博利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淮阳县福顺达面粉有限公司、淮阳县丰源醇植物油有限公司,淮阳县陈州酱菜调料有限公司,淮阳县万源蒜业食品有限公司,周口市远天棉业有限公司,淮阳县汇源食品有限公司。
现有“陈霸”牌面粉、“陈州”牌酱菜、“金农”牌黄花菜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陈州”牌酱菜、“丰源醇”牌芝麻油、“金农”牌黄花菜等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工业经济 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家,其中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形成了以河南联塑、银丰塑业等企业为代表的塑料制品产业,以鼎泰丰制鞋、恒安纺织等企业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以华英肉鸡、金农实业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57.4亿元,同比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4亿元,同比增长23.7%。
现有河南省名牌产品4个:“陈霸”牌小麦粉、“龙都”牌晕痛定胶囊、“陈州”牌酱菜、“增产”牌农用系列吹塑棚膜;河南省著名商标2件:“陈霸”和“圣洁”;银丰塑料公司: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城市建设 县城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含龙湖11平方公里),已建成17.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28.9%。近年来,先后投入建设资金6多亿元,先后建设改造了淮周路、龙都路、大同街、内外环湖路、新星路等城区道路30余条,长度107公里,硬化面积148万平方米;建设了面积6.4万平方米的伏羲文化广场;现有城市公共绿地12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12%;日供水能力达到1.54万立方米,日处理污水规模3万吨;新铺设城市天燃气管网长度18公里,新建天燃气门站1座,建有6个液化气充装站点;开辟城市公交线路7条,长度88公里;城乡公路通车总里程800公里,其中村村通近600公里;年供电力3.14亿千瓦时;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1万户,移动、联通用户16万户,宽带设备近万门;现代物流企业8家、各类服务部20多个,邮政物流网点508个;拥有各类大中型客货运输车辆1051辆、游船180艘;旅游宾馆5家(其中四星级宾馆2家),旅行社5家,住宿日接待能力1500人;各类信息中心和劳务职业介绍所40个;金融保险业服务网点109个。
文化教育 现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县级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6个,拥有会员1750人。各级各类学校572所(普通高中9所、普通初中55所、职业中专2所、普通小学507所、幼儿园17所),在校学生28.8万人,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两基”巩固率达99%,拥有省级规范化管理学校1所,省级文明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文明学校14所,市级规范化管理学校16所;现有特级教师1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7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1人,县级骨干教师975人;全县教师队伍中拥有高中级职称的达3256人。
科技卫生 现有各类科技人员3883人,其中高级职称73人,中级职称1729人。各类医疗机构976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50人,医疗设备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