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资源保护。全面保护天然林,强化天然林保护与修复,重点加强各级公益林建设。
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绿色行动”,以淮河干流及一级支流、大型水库和湖泊为重点,打造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
水土流失治理。上游地区开展以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下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植物工程和水土综合整治。
河湖保护与湿地生态保护。加强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大型水库和湖泊保护,开展淮河一级支流水生态修复,实施南四湖、连云港临洪河口湿地保护区、台儿庄运河湿地、双龙湖湿地等生态保护与修复。
退圩(耕)还湿。实施退圩还湿、退耕还湿工程和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进一步恢复湖泊调蓄能力和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
培育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各类企业、集体、社会组织、个人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育一批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和组织。
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打造济宁市、南阳市、连云港市东海县、信阳市固始县和新县等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探索生态保护与建设新经验。
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物栖息地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监管,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的多样性,完善观测体系。推进淮河源头山区及湿地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栖息地生态林建设。完善淮河禁渔制度,加强淮河禁渔管理。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建立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规范野生物种和转基因种源管理,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与综合防控。
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坚持资源开发与沉陷防治同步、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结合,全面开展采煤沉陷区情况调查,组织编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推进淮北、济宁、平顶山等地重点采煤沉陷区和连云港锦屏、济宁邹城等独立工矿区治理。统筹推进压煤村庄搬迁安置、土地复垦、无害化再利用、生态修复等, 鼓励探索集环境补偿、资源补偿、用地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于一体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新机制。强化分类施策,明确不同类型沉陷区的治理责任,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创新治理模式, 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治理,探索采煤沉陷区有效治理途径,形成投入—治理—收益的良性循环。
第四节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加快水污染防治。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控制,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工业污水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在水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单元的区域内,限制新建耗水量大、废水排放量大的项目和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全面排查并淘汰经整改环保仍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集中治理产业集聚区水污染,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及重污染企业污水预处理设施。实施重污染行业专项整治,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以淮安、徐州、济宁、蚌埠、信阳、驻马店为重点,完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工业烟尘、粉尘、城市扬尘和有毒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控制。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和使用,力争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严禁秸秆露天焚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强化大气污染源监测监控,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应急响应体系,强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
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以耕地为重点,加大保护力度,推进安全利用。严格管控重污染耕地,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的,应根据规划用途明确其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并作为规划许可条件。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加强污染源监管。有序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保障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安全。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和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域治理,对重要粮食生产区域周边的工矿企业实施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要限期升级改造或依法关闭、搬迁。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制定实施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方案。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完善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实行适度规模养殖。加强秸秆、农膜、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种养结合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构建废弃物收集、转化、应用全链条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体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引导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广泛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强化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升污泥处理处置水平。逐步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建城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因村制宜选择接入市政管网、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模式,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场(厂)运行监管,推进农村垃圾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组织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能力和设施运行情况评估,科学编制并实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利用处置等违法犯罪活动,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提高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扩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服务范围,建立区域医疗废物协同与应急处置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严厉打击医疗废物非法买卖等行为,严格落实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加强放射性物质监管防控。
第五节 共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
实施环境监管联动。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国土规划纲要要求,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执行统一标准,强化日常监测监管。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和环评会商、联合执法、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充分发挥现有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强化水质跨界断面的监测和考核,协调推进上中下游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淮河源头区生态保护补偿研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探索建立淮河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给予积极支持。积极推进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
第四章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规划引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协同推进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打造畅通高效淮河水道
建设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打通淮河出海通道,推进淮河出海二级航道、滨海港直连工程、连云港港 30 万吨级航道建设,开展滨海港区 30 万吨级深水码头建设研究。加快淮河航道整治与疏浚工程建设,推进航道船闸升级扩容,提升航道等级。加快淮河干支线、京杭运河航道航运开发,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设, 提升蚌埠、徐州、济宁内河主要港口枢纽作用,形成通江达海、干支相联、铁水联运、港航配套的现代航运体系。
促进港口合理布局。进一步提升港口专业化、集约化与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主要港口,适度在淮河支线发展一般港口,推进河流、湖泊内河渔港建设,实现沿海、沿淮主要港口与内河航道、内河港口协调发展,推进淮安、徐州、宿迁、枣庄、济宁、菏泽、阜阳、蚌埠、淮南、亳州、周口、漯河、固始、淮滨等内河港口二类口岸建设。支持信阳淮滨、蚌埠、淮安、连云港、盐城滨海港等临港经济区建设,推进有条件的海港建设煤电油气生产储运基地。
建成现代内河集装箱运输体系。调整航运结构,大力推进内河航运船舶标准化,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推广使用标准化船型。充分发挥淮河水道作用,积极培育淮安等内河航运市场,打造集物流仓配、水运、综合性口岸为一体的淮河水运中心,大力发展内河大宗散货和内河集装箱运输,支持淮安港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开辟与上海、连云港等沿海港口中转的集装箱航线。
第二节 健全立体交通网络
推进沿淮铁路建设。以信阳、阜阳、驻马店、蚌埠、淮安、临沂为枢纽,建设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动脉。提升信阳、蚌埠、淮安、徐州铁路枢纽地位,完善铁路网结构,增加铁路网密度,扩大铁路网覆盖面,加快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
优化公路运输网络。加快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推动京沪高速江苏段扩容,有序推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优先建设国省干线市际未贯通路段和瓶颈路段,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安全服务水平。加快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山区扶贫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完善航空运输网络。优化运输机场布局,在机场密度较低且需求潜力较大的地区,规划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形成沿淮通用航空作业走廊。协调沿淮各运输机场分工定位,强化各机场业务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促进空域资源有效利用。
合理布局管道运输网络。以现有油气输送管网为基础,积极接入全国主干管网,加强与相邻区域互联互通。加强天然气储气库和主管网建设,加大长输管线及输气支管网建设力度,结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布局建设全流域的主干管网输送体系,加快天然气干网管线和配套支线、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淮安地下储气库,规划建设连云港原油储备库。
完善交通集疏运系统。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 加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的有机衔接,提高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铁路、私人交通的紧密衔接。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建设能力匹配的铁路、公路连接线和换装设施。
专栏 2 综合交通系统建设
机场:新建信阳机场、蚌埠机场、商丘机场、鲁山机场、亳州机场、枣庄机场、菏泽机场和一批通用机场,推进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实施扬州泰州机场、徐州观音机场、盐城南洋机场、阜阳西关机场、临沂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连云港机场、济宁机场迁建,加快推进滁州机场、宿州机场建设前期工作。
铁路:建设合肥—新沂、徐州—连云港高速铁路,连云港—盐城、盐城—南通、徐宿淮盐等铁路。
高速公路:2020 年前,实施京沪高速改扩建、京台高速泰安—枣庄段改扩建,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到 2025 年,进一步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
管道:依托淮安—连云港、淮安—滨海港、淮安—蚌埠输卤管道,推进跨区域盐卤输送管道、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建设;建设泌阳—桐柏—淮滨— 蚌埠—淮安—滨海港的天然碱输送管道,同步完善沿线地区天然碱储配设施;以淮安为中心枢纽,建设覆盖整个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成品油输储网络;建设平顶山叶县地下储气库,西气东输二线平泰支干线禹州至漯河天然气支线工程、西气东输天然气信阳支线工程;建设一批天然气区域干网、支线管网工程及配套储气调峰设施, 研究规划建设徐州—皖北等跨区域天然气管道;规划发展海上风电和沿淮低风速风电非并网直接制氢、氧产业,加强氢气、氧气输送管道建设;建设日照—仪征原油管道复线连云港支线、中石化新粤浙管线豫鲁支线。
内河航道: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船闸工程、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二级坝—苏鲁界)改造工程、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航道三级升二级工程、新万福河复航工程、沱浍河航道、引江济淮航运工程、淮河出海航道、灌河航道整治工程、淮河干流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涡河安徽段整治工程、淮河息县至淮滨航运工程、沙颖河扩能改造工程、宿迁至连云港航道、滨海直连工程等。
第三节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提升防洪除涝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出山店、前坪等在建水库建设,提高淮河上游拦蓄洪水能力。加快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实施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推进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提高平原洼地排涝标准。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河道整治及堤防达标建设,巩固和扩大淮河下游、沂沭泗河下游排洪出路,提高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防洪排涝能力。实施大中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推进城市防洪除涝设施建设,加强海堤达标建设,推进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山丘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山洪灾害防治。建立流域洪水调度方案体系,完善防汛抗旱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实施跨流域调水及水资源配置工程。完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配套工程,加快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构筑多水源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城乡区域用水保障网。优化水资源配置,研究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开展生态用水调度,提高河道内生态用水保障度。加强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及时掌握水质水量变化情况。加强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实现城市(县城)备用水源地全部具备供水条件。开展蓄水湖泊汛限水位优化调整研究。
专栏 3 跨流域调水及水资源配置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稳步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配套工程建设,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从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总调水规模为抽江 800 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 148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增供水量 106 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增供水量约 47 亿立方米。
引江济淮工程:从长江干流取水,经巢湖过江淮分水岭至瓦埠湖后入淮河,再经蚌埠闸调蓄后继续北上,调水规模为抽江流量 300 立方米/秒,入淮河断面设计流量 280 立方米/秒,至设计水平年 2030 年入淮河流域水量 20 亿立方米。
第四节 构建现代信息网络
共建信息网络设施体系。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布局与应用普及,实现主要公共区域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全面覆盖,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技术应用。加快信息通信管道工程、通信铁塔与天线工程、数据库、数据中心、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通信网络核心交换能力,推动与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建设。
打造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开放式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平台。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数据中心,利用传感与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和云智能等技术实施智能环境监测,对排污企业和大气、土壤等状况实时监控。协同推进信阳、驻马店、平顶山、商丘、阜阳、亳州、淮北、淮南、宿州、滁州、蚌埠、淮安、盐城、徐州、扬州、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智慧城市”建设,统一建设标准,开放数据接口,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水利、交通、物流等领域管理体系的智慧化应用水平。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完善跨行业、跨部门、跨城市应急联动和衔接机制,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设施,加强关键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和容灾备份应急体系,协同推进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规范化,加大网络与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力度,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