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产业转型升级
示范区建设方案
(2019—2025年)
(前言、一、二)
前 言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均位居全国第5位。河南省也是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数量较多的省,有10个省辖市和9个县(市、区)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老工业城市数量和资源型城市数量均位居全国第2位。
洛阳市和平顶山市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既是《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确定的老工业城市,又分别是《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确定的再生型和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两市共同建设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时明确指示打好“四张牌”、“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的重要举措。同时,可以依托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框架和洛阳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叠加自贸区、自创区等政策优势,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调链接,破解城市间转型升级难以统筹造成的产业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等问题,探索形成城市间分工协作、互动融合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推进,支撑带动河南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试验和示范。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发改振兴规〔2016〕1966号)、《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设立管理办法》(发改振兴〔2017〕671号)、《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发改振兴〔2019〕1405号)等有关要求,为深入推进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围绕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高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加强高效集约节约用地和生态保护修复,明确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目标、定位和分阶段重点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加快示范区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加快建立健全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机制,形成以园区为核心载体的平台支撑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基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激发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打造带动全省乃至中原城市群发展新的增长极,制定本建设方案。建设期为2019-2025年。
一、总体情况
(一)城市简况
洛阳和平顶山两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同处于豫西山地丘陵区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域地位重要,矿产资源丰富,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洛阳现辖8县1市6区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3.67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也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顶山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曲艺城、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2018年,两市地区生产总值6776亿元,占河南省的14.1%,是河南省重要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地区,其中洛阳市在中国大陆城市GDP百强榜中排名第48位,是中西部地区GDP总量最高的非省会城市。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说明
近年来,两市紧紧围绕实现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企地合作,深化国企改革,实施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动,抓好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经济实力。2018年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640.8亿元和2135.1亿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7.9%和7.5%。财政收入分别达到655.7亿元和156.7亿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10.8%和8.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42.7亿元和154.4亿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5.1%和12.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10%和11.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2.产业发展。2018年两市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5.1:44.6:50.3和7.5:47.6:44.9,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两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8.1%和7.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洛阳市的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产业和平顶山市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增加值均超100亿元,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两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2018年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总量均超过100亿元。
3.科技研发。2018年两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56家,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R&D支出131.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0.1%和8.5%。人均有效发明专利数5.6件/万人,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5件/万人。两市均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称号,均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4.对外开放。以推进现代开放体系重大专项为抓手,加快构建双向深层开放格局。2018年两市进出口总额183.1亿元,其中洛阳市为143.7亿元、平顶山市为39.4亿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7.9%和3.1%。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2.6亿美元,其中洛阳市为27.98亿美元,平顶山市为4.59亿美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3.7%和4.1%。
5.社会民生。“十三五”以来,两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不断增加,新增城镇就业63.5万人,稳定脱贫44.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1年的22636元和20610元,提高到2018年的35935元和3208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7777元和7518元,提高到2018年的13637元和13298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人民日报》发起评选2016年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活动,洛阳市位列第28位,平顶山市获评2017年河南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工作先进单位。
6.生态环境。2018年两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下降5个和6个百分点。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0.5%和8.4%,降幅大于全省水平2.5个和0.4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56微克/立方米和62微克/立方米,优于国家下达河南省65微克/立方米和省定63微克/立方米的目标。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5.1%和34.5%,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4个和12.8个百分点,两市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洛阳市)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17年 |
2018年 |
质量效益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 |
8.7 |
7.9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元 |
62982 |
67707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34.2 |
38.2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
% |
11.7 |
8.5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 |
11.8 |
10.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3273 |
35935 |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 |
10.9 |
9.0 |
创新发展 |
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2.0 |
2.1 |
R&D支出提高幅度 |
% |
28.3 |
20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率 |
% |
41 |
39.5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
% |
14.8 |
10.1 |
有效发明专利数增长率 |
% |
16.8 |
10.5 |
人均有效发明专利数 |
件/万人 |
8.9 |
9.8 |
绿色发展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 |
吨标煤/万元 |
0.536 |
0.49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水平 |
立方米/万元 |
25.0 |
23.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量 |
吨/万元 |
2.55 |
2.00 |
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 |
微克/立方米 |
73 |
56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73.2 |
76.1 |
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平顶山市)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17年 |
2018年 |
质量效益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 |
8.1 |
7.5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元 |
40374 |
42591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21.5 |
22.1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
% |
6.5 |
8.6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 |
12.3 |
11.1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9625 |
32084 |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 |
8.8 |
7.8 |
创新发展 |
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1.52 |
1.57 |
R&D支出提高幅度 |
% |
9.9 |
10.0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率 |
% |
12.5 |
20.8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
% |
4.3 |
8.5 |
有效发明专利数增长率 |
% |
33.5 |
22.6 |
人均有效发明专利数 |
件/万人 |
2.1 |
2.5 |
绿色发展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 |
吨标煤/万元 |
0.6795 |
0.638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水平 |
立方米/万元 |
34.7 |
32.0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量 |
吨/万元 |
1.43 |
1.25 |
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 |
微克/立方米 |
63 |
62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80.4 |
78.5 |
二、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建设为抓手,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重,加快优势产业特色化升级、新兴产业高端化突破、产业集群品牌化培育、企业主体活力化提升,着力推动体制机制联动创新、要素资源整合流动、产业链条配套衔接、产城融合协同发展,扎实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创业”,为建设经济强省、决胜全面小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重要支撑,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同类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示范引领。
(一)空间布局
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涵盖洛阳、平顶山全部市域范围,以国家级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发展基础较好的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顺应生产园区化、产业集群化、专业协作化趋势,强化产业统筹布局和区域合作,引导各园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关联产业和协作配套服务产业加速集聚,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按照“依托核心、轴线拓展、辐射全域”的总体要求,依托自然地理格局和现有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考虑现有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筑以示范园区为核心,以综合交通干道为产业发展轴,以产业集聚区为重要支撑点,多个空间层次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一带、两核、九点”的产业空间总体布局,努力形成要素合理流动、空间布局有序、族群相对集中、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一带。依托焦柳铁路和宁洛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运输通道,以洛阳市区、平顶山市区、偃师、孟津、新安、汝州、叶县、宝丰等沿线城市(区)为节点,在交通运输通道两侧展开布局,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整合,加快培育洛平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两市优势互补、产业合作。
2.两核。打造国家级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核心”示范园区。其中,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扶持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建设成为产业优势突出、协作配套完善、资源利用节约、生态环境友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型产业示范园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气装备、尼龙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工业设计、科技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创新引领、绿色生态、产城融合、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示范园区。
3.九点。以洛阳市偃师市产业集聚区、孟津县华阳产业集聚区、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和平顶山市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叶县产业集聚区、宝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汝州市产业集聚区为载体,进一步细化明确各个重点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园区的特色优势,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以率先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实现不同园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调互补,形成特色功能组团,共同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园区。
(二)发展定位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示,按照《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6〕2817号)、《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豫政〔2016〕22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4〕63号)、《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7-2020年)》(豫发改工业〔2017〕1323号)等文件要求,综合考虑洛阳、平顶山两市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围绕探索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示范领域,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人才支撑,提升综合交通、产业创新地位,进一步推动洛阳与平顶山两市联动发展,力争到2025年将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开放式创新发展实验区、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1.中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依托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基础,探索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和先进材料,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标志性产品和自主品牌,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链、高质价值链、高效服务链协同共生体系,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建设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和新型材料业基地。
2.开放式创新发展实验区。立足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政策叠加优势,探索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新举措、破除协同发展障碍新办法,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产、学、研、用系统创新,加快两市人才、金融、信息互动融合,着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双创”示范基地。
3.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大力实施资源型产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区域间、产业间、园区间、企业间循环式耦合发展,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节能环保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园区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构建全国领先的资源型产业绿色制造体系。
4.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以河洛文化、牡丹文化、马街书会、汝瓷文化等传承创新、活化利用、转化发展为重点,积极发展“互联网+”“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引领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三)近中期目标
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载体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集聚集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示范引领和综合带动作用充分彰显。
——到2020年,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左右,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两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化工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形成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不锈钢深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创新驱动持续有力,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达到5件左右;载体支撑持续增强,示范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年均增长高于两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两市的比重达到68%左右,国家级高新区全国排名逐年提高;绿色发展持续提升,完成国家和河南省下达的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以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提高。
——到2025年,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产业迈向中高端。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8%左右,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左右。创新驱动显著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大中型企业研发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左右;产业承载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材料制造业基地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基本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强区。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两市的比重达到75%左右;绿色发展显著提升,污染减排和排污总量控制力度不断加大,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重要支撑,成为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示范。
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主要发展目标
|
具体指标 |
2018年 |
2020年 |
2025年 |
产业升级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
7.8 |
7 |
7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
8.6 |
8 |
8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 |
32 |
33 |
38 |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46.7 |
48 |
52 |
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增加值年均增长% |
9.5 |
8 |
8 |
创新驱动 |
R&D投入占GDP比重(%) |
1.9 |
2.0 |
2.5 |
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数量(家) |
280 |
350 |
500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556 |
650 |
900 |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4.4 |
5 |
8 |
载体建设 |
示范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
10.5 |
9 |
9 |
示范园区税收收入增长(%) |
9.2 |
8 |
8 |
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两市的比重(%) |
63.8 |
68 |
75 |
绿色发展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 |
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 |
-- |
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77 |
80 |
85 |
城市细微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 |
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 |
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
(四)推进路径
立足两市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遵循产业演进规律,突出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提升前期已形成的经验模式,积极探索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是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以河南西部区域共同利益诉求为基础,依托中原城市群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从城市层面搭建“决策-协调-分管-执行”的四级运作组织,强化洛阳市与平顶山市的统筹规划和融合互动发展,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定期高层会商、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机制和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探索两市在人才、金融、信息、户籍办理等方面的机制创新,有效破除协同发展障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分工协作,打造资金、人才、技术聚焦的洼地,形成产业转型升级跨区域协调推进格局,共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推动延链提质发展。坚持扩优拓新并重,突出特色引领导向,以产品升级和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实施绿色化、智能化、企业技术改造“三大改造”行动,加快传统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左右链配套。做大做强洛阳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石油化工、平顶山尼龙新材料重点产业,探索先进技术协同研发和落地孵化,推动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延伸、服务化转型,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整合两市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资源,联合创建伏牛山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通过旅游年票一卡通等形式,加强交通设施和文化旅游产业互联互通,建设国际文化旅游休闲中心。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充分发挥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政策叠加效应,以技术研发引进和成果转化为着力点,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培育形成一批区域产业创新联盟。探索通过两市在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发展,打造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四是打造区域集群品牌。坚持产业集群集聚,要素集约利用,聚焦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高水平布局发展新兴产业。率先开展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进“管委会+公司”等先进管理模式和以税收分成为重点的园区合作共建模式。积极培育两市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尼龙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重点专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动两市关联品牌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配套集聚,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五是厚植绿色生态优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加大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大力实施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基础设施能力提升、煤炭减量消费、静脉园区建设等工程,进一步提升园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